随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分离机的一声清响,机器显示屏上“终产品容量”最终定格为292毫升。
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来自上饶供电系统员工子健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赠,成为江西省第273例、上饶市第26例、广信区第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奠基,埋下一个庄重的承诺
2019年11月,还在大学就读的子健在一次红十字会活动时,参与了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他的检测血样被汇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问及初心,子健想得很简单:需要帮助的人很多,能出一份力就能让世界多一份温暖。
完成了血样入库,子健重新回归平凡而简单的日子,继续学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岁月如风,催动生活的沙尘层层将最初的承诺掩埋。
筑塔,每一块角铁都是最强的支撑
直到2022年6月,一通电话打破了子健平静的生活:“你好,我们是红十字会,还记得之前登记过造血干细胞志愿捐赠吗?这里有一名患者初分辨与您匹配上了!”随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向子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现在从手臂处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采集成分血一样简单、安全,不会对捐赠者的身体造成任何影响。
带着最后一丝顾虑,子健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爸爸语重心长的声音:“你现在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无论你怎么选择,我和你的妈妈都会支持你!”
有了父母的支持,子健更加坚定了捐赠的决心,对照那个电话回拨了过去:“我同意!”
于是,子健开始锻炼身体、调节各项机能、7月份完成高分辨匹配、9月份进行全身体检,确保更加满足捐赠要求。就像高耸树立的电力铁塔,每一份材料都需要最坚强的支撑。
就在准备捐赠的前一天,子健收到了红十字会转交的特殊礼物——一封来自受捐赠对象的感谢信:“我一定会坚强地活下去,带着家人、朋友的希望,带着你的血液。”
终于,在久旱的江西迎来一场万众期盼甘霖的日子里,子健踏进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诊治中心的干细胞采集室。
架线,一条回路、两处生机
右手抽血,左手输血,两条简单的银线将子健与血液分离机连接成一个不简单的回路:分离采集出来的造血干细胞将输送、注入受捐赠对象体内,成为开启新生的希望;剩余的血液将重新输回子健体内,确保他的身体健康。
由于受捐赠对象对造血干细胞的需求量比较大,整个采集过程长达5个多小时,在这之间,子健只能仰面躺在床上,不方便自由活动。加上之前连续注射了5天的动员剂,更让子健产生了腰酸背痛的不适感。
看着陪伴在身边父亲、同事、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关切的目光,子健说道:“我没事,几个小时而已,忍一忍就过去了。想着受捐赠的人被病痛折磨了那么久,我这点付出算什么呢?”
传输,传递生命种子的生死时速
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有一个人在等待,有一个家庭在期盼。分离采集出来的造血干细胞无异于生命的种子,早一点送到,受捐赠对象的手术就多一分成功的希望。
为当天将造血干细胞送到捐赠对象所在城市,务必要赶上15时46分从南昌西站发出的高铁列车,而血液分离采集完成距离发车时间仅仅只有30分钟!
来自上海腾翼搏时、拥有丰富血液转运经验的志愿者王世江拨通了南昌市交警的电话。很快,一辆警车呼啸而来,为“生命种子”的传递开道护航。
15分钟抵达,比原本预计的时间足足减少了10分钟,上演了属于英雄城的生死时速。
点亮,另一束生命的光芒
病房里,刚刚完成5个多小时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的子健掩不住脸上的倦容,同样也藏不住嘴角的微笑。也许,是因为远在家乡的父亲提前赶来,全过程的守护;也许,是因为领导、同事们送来的祝福寄语和关怀鼓励;也许,是因为红十字工作人员自始至终的陪伴和照顾。
更也许,是因为他刚刚轻轻按下的那个按钮,将像点亮一盏灯一样,点亮一个生命。(邵亮 刘小珍)
07-25 来源:网络
07-25 来源:网络
08-12 来源:精华时空
07-06 来源:中华企业资讯网
07-05 来源:本网
05-20 来源:本网
06-01 来源:本网
05-20 来源:本网
08-20 来源:市场时报网
08-02 来源:市场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