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药草王”来春荣
在屠呦呦之前,更早的找到治愈红斑狼疮的方法
1985年的天津,来春荣治好了表妹同事的红斑狼疮,震动津门,他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全城。
之后就越传越离奇,“快死的病,只要喝他的药,一口,就活了”。
这是来春荣“神医”之称的开端。也是因为这个盛名,杨少彬带着患有红斑狼疮的表妹,找到了来春荣。
半信半疑的杨少彬,想测一测这个“小神仙”:你要能把她治好,我就不收钱给你写一本书。
两年时间,杨少彬每次带着妹妹来治疗,就在来春荣的医馆里待一整天,观察采访。两年之后,表妹痊愈,《江南草药王》这本书也诞生了。
谁也没想到,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炸响了一颗惊雷。著名作家蒋子龙作序,《江南草药王》狂销10万册,因为案例真实动人,几乎全国的所有晚报都争相连载。“红斑狼疮”开始成为公众性话题,这个“粉红杀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那时的来春荣医馆,每天对外只放200个号,但是早上门一开,发现有600多人在排队。他从早上6点开始接待病人,一直到晚上11点结束,第二天又是如此。
“江南草药王“,这个原本只是在病友间小范围流传的称号,变成了一个官方名称,很快就盖过了来春荣的本名。
更直观的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李鬼”。在手机和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打着“江南草药王”的金字招牌招摇撞骗,在哪都活得非常滋润。
直到现在,来春荣还能收到公安局的通知:有冒充他的骗子落网。17名,这是落网骗子的数量,而没有被抓的更是不计其数。
还有一个故事也广为流传:联合国卫生组织曾发布过求医的“皇榜”,谁若能征服红斑狼疮、癌症和艾滋病中任何一种绝症 ,就为谁在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大楼前坚一座铜像。已经升级为“捉狼圣手”的来春荣,对是病人推举的最佳人选。
他治疗过的病人里,有王室、政客、名流,甚至还有美国医学博士,每个故事都在口口相传中不断被打磨润色,变得更为光滑饱满。
一些人在塑造”神“,另一些人则在百度上问”来春荣医生信得过“吗?
纷扰之外,来春荣本人却从未出现公开媒体袒露自己。
今天,白羽访谈采访到了这位低调神秘的“江南草药王”,从他的艰辛学医路开始聊起,讲述了那些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人,那些留下遗憾的事,以及中医的未来。
我们去掉光环,还原一个勤奋诚恳的老中医对中医、对病人的最深切的情感。
二十岁的神医正式和医学产生焦点
结缘的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当时,来春荣90多岁的奶奶患上皮肤癌,送去县城医院做手术,没想到手术后癌细胞再次扩散,医生束手无策。来春荣只能用人力车拖着奶奶走回了家。那一天,来春荣走了四个小时,满心的绝望。
为了救奶奶,来春荣开始尝试各种偏方。他去翻医书,研究药性,然后采草药回来给奶奶喝。歪打误撞,本来只能”等死“的奶奶却被他给”救活了“。
奶奶痊愈了,来春荣也走上了医学之路。
“学医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我学医,拜师就拜了十三年”。对于中医这门有着千年底蕴的学科,来春荣一直保持敬畏之心。他把所有指点过自己的人都称之为“老师”,即使很多人只是小学学历的赤脚医生。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师父一教”,他说自己最艰难的时刻,是没有师傅教。对于科班出身的医学生来说,学医是一条清晰平坦的大道,各种发病点和药性已经写在入门教材上,而来春荣走的,是一条布满荆棘怪石的小道,一路上都是活生生的病人和各种无解的病症。
他走遍全国的高山大川,寻找医书上记载的药草,然后,大量试药。这非常危险,他的妻子流着眼泪扯着他的手,也无法阻止他。
中药的差异在于毫微之间。“这些药,长在山上、山下还是山中间,新鲜的还是烤干了的,吃下去反应都不一样。”
多年的田野调查,也让来春荣结识了很多隐于山野的名医。他如今治疗红斑狼疮的药方,最早也是听闻而来的一个“土方子”。但是每知道一个方子,来春荣都会亲身去验证,甚至包括“晒太阳”这种土办法,很多方子听起来荒谬,但验证之后发现确实有用。
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从”野路子“里走出来的他,却有着科班学生所没有的灵性。
有一个故事:一个刚考上大学的19岁男孩突然患上慢性癞痢,家人把他送进协和医院,待了50天,依然在生死边缘徘徊,病危通知单像雪花一样飘来,家人烧光了83万依然看不见希望。有朋友找来春荣帮忙,来春荣中午见到病人,开了一副药,42块钱。下午三点,病人喝下药,呕吐不止,口腔全是白沫,傍晚恢复平静。第二天状态转好,五天后病愈。
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不是什么珍贵的奇方,只是加了一味药:土牛膝。这味药在医书里的功效是活血化淤,乡村医生常用它治疗膝关节疼痛,但很多年轻医生对这味药并不熟悉。
来春荣将这味药用红糖一起煎,产生的化学反应可以消灭肠道病菌。这种做法在医学界闻所未闻,也颇具争议。
中医的资料冗杂,学派繁多,甚至很多观点之间争锋相对,即使是专家学者,也很难在各种结论之间做判断,但是来春荣却有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逻辑,并且这套逻辑是建立在实际案例之上,难以归纳总结为具体的学术观点,但在临床实践中效果惊人。
“他是他师父教的东西,而我学的是民间师父教的东西。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对不上号,也接通不了”。来春荣承认自己和主流中医学界有隔阂,但他不觉得这是一件坏事。他说:多元化本来就是世界的本态。
近几十年中医发展的缓慢
“现在很多新课题,实际上和老的东西一样,只是名字换了。“来春荣遗憾于近几十年中医发展的缓慢。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多年来中医领域为数不多的进步。青蒿素是一种高效而廉价的抗疟疾药物,屠呦呦是受到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由于屠呦呦的发现,疟疾死亡率在过去10年下降了50%,受感染人数下降了40%。”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扬·安德松这样说。
早在几年前,来春荣就一直在为中医发声,控诉药材公司急功近利,人为缩短药材的成长期,导致药性不足。他用人类的生长周期做比喻:“为什么人类要到18岁才算成年,药也一样。很多时候治不好病,并不是中医没有用,而是药有问题。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如今的中医商业化冲击了从前行业坚守的“规矩”。比如中药的熬煮,是整个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根据病情和药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熬煮时间和方式。但是如今大部分中医院都将这一步外包给私人企业,像工厂流程一样熬煮,方便省事,但却失了药性。
改变的不仅是中医的整体流程,还有病人。“现在的病人的心态不一样。她一上来就问:’你给我多长时间治好?‘我说你这个姑娘年纪还轻,病都还没告诉我,就问多长时间治好,我说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情,因为我是个人,不是个神,这点要清楚。“
对中医的过度神话和过度贬低,都是偏见,来春荣坚信中医的科学和全面。
也有质疑的声音。一个病人在网上发帖,说来春荣的药无效,是骗子。来春荣相信自己的药没有下错,就与他当面对质,一一检查所有的流程,都没有问题。最后才发现症结所在:病人没有遵循他给出的忌口建议。
后来,来春荣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把所有的忌口要求印在单子上,厚厚一叠放在抽屉里,每接一个病人都给一张。
“最难治的病就是病人不听话,只要病人听话,没有难治不难治的。”
来春荣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不相信中医,而是不够了解中医。比如风靡全球的轻断食,在来春荣看来,也是脱胎于中医理论。生活中,他常常叮嘱病人:“人不能吃得太饱。你看老虎、狮子,他要保持饥饿的,这样捕猎才有冲劲,吃饱了,就跑不动了。”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也想把自己的一身医术传承下去,这是来春荣目前最困扰的两个问题。
一路走来,来春荣也带过不少徒弟,很多人都是曾经患病的病人,他们跟着来春荣,治好了病,就拜他为师。但是,戴上“江南草药王徒弟”的光环之后,却几乎没有人能保持初心走到最后。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在天赋和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颗医者仁心。来春荣现在考虑自己写书,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1951年出身的来春荣,至今思维敏捷、口齿伶俐,保持着近乎严苛的生活方式。每天接诊几十位病人,肿瘤和红斑狼疮病人居多。来春荣想在自己尚有余力的时候,做更多的事。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从政策产业层面的加持还是资本的助力,中医似乎慢慢热了起来。如果能有更多力量加入,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帮助他研制出可以规模化生产的药物,让病人不用再四处求医。
来春荣很敬佩胡雪岩,这位“江南药王”曾经在他准备学医的犹豫期给了他勇气,现在也依然鼓舞着他。“人就是要不断地敢想敢闯,要去创新,不能停在一个老的思维上,那是不行的。”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医生,更多时候是一个情怀驱动的职业,背负着超越生死的重量,中医更是如此。因此,名医更是难得。
讲究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中医其实本身有着一套严密的逻辑基础与数据模型,一个治疗过上万名病人的神医,是一个在绝大多数医生望尘莫及的样本数据中保持惊人治愈率的孤例。来春荣,在外界一片争议声中,依然有非常多的故事等待被挖掘。
12-30 来源:翱翔文化建设网
07-30 来源:中国资讯报道网
12-16 来源:δ֪
01-19 来源:新京报(北京)
12-20 来源:红网(长沙)
02-14 来源:宁波晚报
12-15 来源:中国食品报
12-05 来源:δ֪
06-15 来源:δ֪
05-16 来源: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