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杭建—“多维琢篆”大刀阔斧的创新尝试

  检索了多处对"篆刻艺术"的词语解释,概略而言,所谓"篆刻艺术"就是:以各类古代篆体文字书写于某种材质载体之上后经镌刻完成的具有综合审美价值的一种"表现艺术"。

  我们看到:篆刻艺术的定义要素中并没有特别指出自身与"印章形式"之间有任何关联。但令人费解的是,集诸多闪光点于一身的篆书可资书写展现的形式方法甚多,而传统镌刻雕硺的技法也是变化无穷,为什么所谓正统、主流的"篆刻艺术"就务必是围绕着"印章十浅刻"展开的呢?我们曾听说过无篆不成印,但是否还需要我们根深蒂固的、永久的接受无印不成篆呢?

 

 90度折转大小篆朱文浅刻《泰山石敢当、百无禁忌》

 

 鸡血石随形 四方延转朱文镂雕深刻《琢》

  木质弧形朱文深刻《亦漁亦猎》

  而印学界部分专家近似微观角度的技法研讨以及玄拗生涩的形容、表述也将原本可以大众化的篆刻理念束之高阁。而对于新思维、新技法的出现则时有围堵、束缚之嫌。 偶有敏感形式以及追求新异走向,即视为反传统、反文化的叛逆风气或斥之为雕琢气、小家气、江湖气。

  同样,长期从事篆刻艺术的印学中人在理论导向的笼罩下深陷于对这一亩三分地的严防死守之中,以至于非常"不够努力"的去进行突破印章外观程式的探索,牢牢坚守于印章底面,默默耕耘于弹丸之地,方寸之间、不出左右,施艺手法虽也有多种称谓,实则仅以平头小刃、游走于薄刻浅雕的平面范围之内。

  有个比方不知是否适用,企业"借壳上市"时往往会增填新的项目以吸引股民跟进,可是平心而论,"借用印章躯壳"荣登艺术殿堂的"篆刻艺术"却仍然盤桓于老祖宗圈下的狭小领地,未越雷池半步,令人扼腕。

  本文的意愿是,篆刻艺术家们是否能尝试着"逐步的、部分的脱离印章模式"的束缚呢?当然,本文寄以希望的,不仅仅是从形制上、技法上而是从传统观念上彻底解放自己,我们不妨环顾一下前后左右,诸如"琴棋书画、戏曲诗文"哪一项老祖宗历代传承的国粹艺术不是通过不断改良、创新而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呢?

  两侧改印阳文镂空雕《江湖满地 月冷秋寒》

  让具有时代精神的篆刻艺术不再标榜所谓的"上追秦汉"、让"千人一面"的泥古、跟风现象成为过去,让千姿百态的个性风格得以尽情的绽放,真的就有这么难吗?

  当然,解放思想、大步向前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新的难点与问题扑面而来。业内人士希望篆刻艺术在观尝群体的概念中形成何种走向?创作实践中,如何布篆、如何下刀才能即遵循"篆刻艺术"的基本法则又顾及与民间印章的外观形式拉开距离?进而言之,篆刻艺术家们能否有勇气树立起专属于自身形象的独立标识?

  针对这些尖锐却又难以回避的诸多个为什么?本文也是一时语噎。而这些积聚胸中久久未能顺畅的不正是印学中人应该研讨释疑的重要问题吗?

  戈壁石随形白文《淡泊》

  寿山石随形布篆朱白文《隆中卧龙岗 躬耕南阳。晴耕雨读 以待天时》

  值得欣喜的是,新时期以来,篆刻艺术似有复兴的趋势,众多的印学中人以及专业社团正在艰苦、努力的为"篆刻艺术"的盛名锦上添花,具有当代艺术思维的年轻印人迅速成长,在篆刻形式方面不断创新,即有初生牛犊之

相关推荐
新闻聚焦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返回列表
Ctrl+D 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