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
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是由旅居海南的全国各地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自愿组成,并正式注册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目前,协会有1000多名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其中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近200名。定期开展创作采风,专题讲座,作品展览,专题赛事,艺术沙龙等一系列摄影活动,助力三亚市乃至海南省的文艺繁荣和经济发展,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做出我们的贡献。
由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旅琼摄影》电子期刊,每月1日、16日发表。不定期发表专题集锦、专栏汇总专刊,敬请关注。
一:“非遗民俗”摄影专栏
二:作品展示
自然风光 、城市建筑类
人像、人文、纪实类
舞台、体育、运动摄影类
生态、画意、小品、微距类
三、我们的摄影师 蒋励
▲《肥鸡赛》 王 利(牡丹江)
2023年2月5日是癸卯兔年的正月十五,琼海市博鳌镇乐城村热闹非凡。乐城村的庙会和肥鸡赛有700多年历史,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岸妈祖净海开捕巡游》张书范(哈尔滨)
每年农历6月,厦门闽南朝天宫、台湾北港朝天宫与浯屿岛天妃宫共庆开海捕鱼祈福巡游活动,祈求渔船平安开捕·渔业大丰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活动当天现场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乐声齐鸣,腰鼓队等庙会阵头一展风采,令众多妈祖信众在追随信仰的同时也了解了传统祭祀的精髓,推进了两岸民间宫庙的叙缘交流,有助于两岸信众共同维系文化纽带、共同弘扬慈善精神。
▲《火龙钢花》 周宏伟(沈阳)
“火龙钢花”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源自重庆铜梁,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舞龙者在温度高达1500℃的“铁水流星”下舞动穿梭,演绎出炫美磅礴的“火龙钢花”。这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年的历史传承,在吉祥喜庆的节日舞火龙,祈福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 跑骡车》 王亲玲(山西)
渭南古老的地方民俗活动,起源于远古时代农耕文化及冷兵器时代,大约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祈年成"和"庆丰收"社火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龙行一步百草沾恩》 明 杨(泸州)
在四川德阳中江县积金镇,舞火龙的民俗传承已有300多年,舞火龙是为了驱邪镇灾,祈求来年一帆风顺,同时,也蕴含着浓浓的乡愁。
积金火龙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皮影戏》 梁桂香(西安)
陕西皮影是陕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
皮影戏,又称“影戏”或“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秦人气息。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萨满舞》 王忠勇(双鸭山)
萨满舞跳神,是巫师在祭祀、请神、治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表演,舞蹈时巫师服装饰以兽骨、兽牙,手持抓鼓即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动物翎。动作也大抵模拟野兽或雄鹰各种动作,属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宗教观念的原始舞蹈,
▲《花枝招展蟳埔女 》 赵云龙(南昌)
福建泉州蟳埔村的女人们,有着花枝招展的头饰。蟳埔女生长在海边,信奉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九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妈祖巡香”祭祀仪式。这一民俗活动传承千年保留至今。2008年6月16日,蟳埔女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 张宋刚(北京)
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地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间已难考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斗脚舞》 刘廷明(遵义)
苗族斗脚舞,是一种流传黔北习水等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多在婚娶和节庆活动时表演。
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肃宁武术戏》 李晓利(沧州)
肃宁武术戏是河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目前只存在于河北省肃宁县境内。 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剧团,后又同台演出,时唱时打,多种形式不断融合,武术与戏曲的结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极受欢迎。后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当地百姓喜闻乐见,武术戏红极一时。2006年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妈祖巡游 为民祀福》 陈建中(上海)
在海南,只要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妈祖信俗从元代开始在海南民间流传,至今已将近800年的历史。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和忌日(农历九月初九),海南的天后宫(天妃宫)都要举行祭典活动,人们以母亲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敬而亲之、亦神亦人的神祗,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从元代延续下来的天后祀奉活动,体现了海南民众对妈祖的景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01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锦图》 张 慧(哈尔滨)
海南岛黎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黎族先民聪明、勤劳,尤其是黎族妇女更是心灵手巧,经过黎族妇女精心织造出来的黎锦是黎族妇女心血与智慧的结晶。黎锦图案不仅仅是黎族妇女审美观的再现,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黎族社会、历史变迁及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反映黎族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羌族口弦演奏》 伍建生(成都)
羌族口弦是产生并流传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器乐,每当节日庆典、婚嫁、男女青年恋爱等时候,都能听到用口弦演奏出的优美动听的曲子。其表演形式大多为独奏或合奏,少则1人多则4-5人不等。是中国羌族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乐器是由金竹制成,两头各凿小孔,置簧片穿麻线,以气鼓簧,线动簧颤,其声清雅,袅袅不绝。
▲《霸王鞭》 夏长江(保定)
“霸王鞭”是普遍流传于中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亦称打连厢、打花棍、浑身响等。鞭用竹或木棒做成,长约1米,两端嵌有铜钱,舞者执鞭敲击臂、腿、肩、腰、背等部位或地面,两人以上舞蹈时常常对敲,打出有节奏的响声,具有较强的技艺性。舞者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性格,打出或激烈奔放或潇洒舒展的节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43年,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曹火星就是根据霸王鞭的旋律,在河北涞水的野三坡创作出了经典的红色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永恒的不朽之歌。
▲《乐城岛闹元宵》 钟庆宾(唐山)
乐城岛(现处于博鳌管辖区)从元朝开始,历经700多年形成了自己最具特色的元宵习俗。活动持续四天,外出谋生的人们和外嫁女都会拖家带口赶回来,各地的亲戚也会在元宵节当天来走亲戚,注重于家人团聚和众人狂欢,除了中原传统的“游灯”、猜字谜等,汇集了闽越、岭南、海南等地方优秀的民间艺术,特别是岛上的城隍庙祭祀活动、肥鸡敬神赛独具特色,节日氛围比过年更浓厚、节庆内容更丰富。已被列为海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扭秧歌》 桑运新(北京)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也有自娱性,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跑旱船》 刘 勋(保定)
跑旱船是一种中国民间舞。流传极广,被我国多个省区列为非遗项目。在我国北方的城镇乡村,跑旱船是一种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节目。跑“旱船”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黎族竹竿舞》 马 彬(哈尔滨)
黎族竹竿舞也称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因其是一项健身运动,外国的游客又称作“世界罕见的健身操"。这个运动项目盛行于海南省五指山.昌江.乐东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己有数百年的历史,2006年竹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
▲《非遺傳承人“马佳”》 孙元波(哈尔滨)
馬佳现任黑龙江省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2022年,她教授北京代培学员青衣组传统剧目,为培养京剧传承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京剧惠民演出、举办京剧普及讲座等,不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
▲《大“匠”风范》 杨亚娟 (哈尔滨)
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异之花,这是工艺师在制作、画坯、成品出售。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被国家文化部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余杭纸伞非遗传承》 关永源(乌鲁木齐)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杭州是江南水乡,四季雨水众多,竹木资源丰富。作为古代重要雨具的油纸伞在杭州已有230余年的制作历史。
现杭州西湖绸伞与泸州市油纸伞技艺一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乡 戏》 廖祖谦(重庆)
永嘉昆曲,简称永昆,是由昆曲演化而来的传统戏曲剧种,是浙江温州地区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是永嘉昆剧团到苍坡村演出实况。
▲《编 织》 关秀岩 (哈尔滨)
驼越人,即如今的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开拓者,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黎族先民就懂得用棉花纺织衣裳,纺染织绣技艺,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王者之争》 李冰彬(长春)
摔跤是那达慕大会比赛的传统项目,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举行,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了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摔跤、赛马和射箭竞技赛,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蜂岩脚盆龙》 罗 逸 (遵义)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蜂岩镇 “脚盆龙”是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由11人舞龙,编舞边踩过九个装水的脚盆,一条板凳,最后集中在一张方桌上盘龙,配上旁边的8人敲打吹打乐,还有1人解说,融民族性、体育性及观赏性于一体。
▲《祠山庙会》 范遵明(南京)
明代以来,南京一直盛行祠山庙会,其中南京溧水蒲圹桥庙会最具代表性,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当地百姓都要举行庙会活动,祈求一方平安。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李 莹(北京)
非遗看海南,此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黎族先民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由于地处干旱,粮食无法自给自足,智慧的黎族先民就地取材,用当地特有的黏土制作陶器,如碗、钵、盆、盘、罐、蒸酒器、蒸饭器、缸等,陶器既可自用,也能以物易物换取生活物资。
至今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在海南地区仍有保留,并保持只传女不传男的信条
▲《军坡文化节》 侯培学(天津)
军坡节已有1300年的历史,在南北朝时期,民族英雄冼夫人为统一国家、繁荣经济、惩治贪官、平息战争,深受两广和海南人民的敬仰,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巾帼第一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年农历二月在海南一些民间,组织军坡文化节,演绎祭祖、供奉、过火、穿杖等民俗活动,热度胜过春节。
▲《离地三尺活神仙》 马 敏 (锦州)
东北大秧歌唯有高跷韵味十足,修长的高跷活泼幽默中多了几分灵气,“踩高跷”又称为“高跷”、“走高腿”或“缚柴脚”,是我国北方民间尤为盛行的一种技艺表演。踩高跷是个集体项目,表演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几十个人,而且男女不限。表演前,都要化装,大多涂脂抹粉扮相多样,每逢演出吸粉无数。
▲《传 承》 任 邕(哈尔滨)
黎族鼻萧,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它起源劳丹与阿娜坚贞不渝的凄美爱情。所以,鼻箫也被称为劳丹箫。鼻箫的音色清幽、娓娓动听,有时由于气息较难控制,乐声出现似有若无、断续飘渺现象,听来更有仙乐韵味。在夜阑人静时吹起鼻箫,整个村寨隐约可闻。
▲《临高人偶戏》 王 晨 (海南)
海南省临高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木期。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后经过艺人改造,搬上舞台,在清康熙年间
己形成临高人偶戏的舞台表演,其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临高人偶戏以来自临高本地民歌调“可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荥经砂器制作》 张小刚(成都)
荥经砂器是四川省荥经县特产,有着两千多年的烧制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齐名。2008年,荥经砂器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赏之下》 龚 莉(海口)
一年一度的军坡节,是海南人民为纪念冼太夫人由民间自发兴起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神活动,是一种地方文化习俗。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天,人们都要彷制当年冼夫人的百通小令旗,祈求一"令"传下,百事百顺,还要大摆酒席宴请亲友,各村还组织"舞狮"、"行公"、"婆祖巡游"、"道士跳神舞"、"装神穿铁杖"等巡游活动。
2002年,海口市政府将民间的“军坡节”首次改办成“海南冼夫人文化节”,并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喜神方》 薛卫华(成都)
游喜神方是老百姓游历到喜神所在的方位祈福,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如意,是老成都的一种民俗,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喜神为吉利、欢喜、智慧之神,喜神方即喜神所在的方位。自宋代以来,每逢新春佳节之际,成都人就有携家结友出南门踏访武侯祠,拜谒刘、关、张和诸葛亮,“游喜神方”的习俗。而武侯祠不仅是三国圣地,还恰好位于成都“南方”这一吉祥方位。这里供奉着刘、关、张、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不仅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忠、义、财神及智慧之神,更成为被拥戴的“喜神”。
▲《商河鼓子秧歌》 马 玮(济南)
商河鼓子秧歌是山东省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鼓子秧歌是多人组成,动作编排花式多样,伴随着节凑感强大的锣鼓声,跳出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撼!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云南水烟似腰带》 蔡 波 (长春)
水烟壶是烟具中唯一以水为中心的吸烟用具,迄今中国民间尚有使用。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2011年6月“乌铜走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铜走银” 云南独创、中国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工艺复杂、价格不菲,寻常百姓只能用竹木乃至今天的铝制品替代,抽水烟在如今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广为流行。
▲《冬季那达慕》 王长军(西安)
那达慕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盛会。那达慕在北方草原上流传和发展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射箭、赛马、摔跤是那达慕的必备内容。那达慕多半选择在牧草茂盛、牛马肥壮的七、八月份举行,有时也会举行冬季那达慕。随着时代发展,现代那达慕除举行传统的“男儿三技”、蒙古象棋等赛事外,还增加了文艺演出和建设成就展示、商贸物资交流等内容。 那达慕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2006年那达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日照金山》 刘建平(南昌)
▲《浴火贡嘎山》 闫贺群(上海)
▲《彩色之海》 曹耀光( 哈尔滨)
▲《三亚崖洲南滨莲花池公园》苗长宝(丹东)
▲《孤塔悬日》 韩华平(石家庄)
▲《海滩河口》 谢庆和(秦皇岛)
▲《黄 山》 廖祖谦(重庆)
▲《雪映天龙桥》 文永跃(重庆)
▲《洒向人间都是爱》 全俊子(北京)
▲《秀美三青山》 张和忠(上饶)
▲《听 涛》 李德玉(锦州)
▲《云 海》 范 永(贵阳)
▲《长白山天池》 张桂香(哈尔滨)
▲《青山绿水》 李庆明(重庆)
▲《烂漫樱花始盛开》 艾世民(江西)
▲《光影藏寨》 于 斌(重庆)
▲《红色之恋》 徐 达(上海)
▲《蓝色海洋》 李福和(哈尔滨)
▲《夕 阳》 巫天淑(重庆)
▲《暮归万泉河》 周兰亭(沧州)
▲《八卦梯田》 王伦利(重庆)
▲《喀拉峻草原》 朱 君(沈阳)
▲《北外滩灯光秀》 黄德钊(北京)
▲《版纳澜沧江》 万建国(甘肃)
▲《优选良种》 金炳哲 (长春)
▲《奔腾在草原的黎明》林明鹏(广州)
▲《溪水涓涓》》 杨建军(湖南)
▲《百鸟朝凤》 杨恩会(河北)
▲《达坂城湿地》 杨铁男(乌鲁木齐)
▲《渔舟唱晚》 殷美玲(上海)
▲《激 战》 刘国兴(成都)
▲《晨》 公国维(佳木斯)
▲《礼花绽放》 刘文忻(大庆)
▲《故宫转角》 周 学(重庆)
▲《霞光漫天》 秦志成 (北京)
▲《家 园》 张玉珍 (伊春)
▲《疍家生活》 赵新民 (鹤岗)
▲《油田晨曦》 王东辉(大庆)
▲《余 晖》 徐长庆(哈尔滨)
▲《花开时节农家忙》 苏扩善(北京)
▲《天山脚下风景秀》 周 莎(锦州)
▲《舞动的旋律》 闫世忠(哈尔滨)
▲《入 画》 张玉华(哈尔滨)
▲《雪域箐山》 李 昕(哈尔滨)
▲《静静的港湾》 方 建(成都)
▲《静 晨》 何晨光(石家庄)
▲《晒 网》 董建寅(北戴河)
▲《浪漫雪乡》 刘志礼(大庆)
▲《夕 阳》 王新华(重庆)
▲《牙胡梯田》 赵丽艳(沈阳)
▲《丹霞地貌》 吴 群(兰州)
▲《沈阳沈水湾风光》 亓胜雨(沈阳)
▲《宝山木棉红》 马国滨(哈尔滨)
▲《鲤跃龙门》 邵晓川 (北京)
▲《蓝 冰》 刘俊华(哈尔滨)
▲《春花浪漫列车飞》 周永富(重庆)
▲《金三岭长城》 张朝阳(重庆)
▲《各显神通》 乔 恕(佳木斯)
▲《工艺梯田》 谭继光(重庆)
▲《疍家阿婆》 李小光(北京)
▲《旁若无人》 张 路(长春)
▲《纹面老人喜洋洋》 贾维远(大庆)
▲《古老的传说》 李继高(重庆)
▲《快乐童年》 徐 健(石家庄)
▲《畅 想》 李维新(吉林)
▲《北风那个吹》 陈 翼(哈尔滨)
▲ 《若有所思》 于喜峰(黑龙江)
▲《花样年华》 祖 利(双鸭山)
▲《邻家小妹》 程爱民(北京)
▲《青春永驻》 任厚盛(大连)
▲《童 话》 张晓光(哈尔滨)
▲《剪窗花》 马 勇(沈阳)
▲《西域风情》 楼 敏(杭州)
▲《春风吹》 贾贵生(北京)
▲《靓 影》 方仁彬(成都)
▲《海风吹起》 栾 英(哈尔滨)
▲《绝代佳人》 冯桂君(哈尔滨)
▲《青春》 孙宏普(石家庄)
▲《幸福之水》 朱浙川(重庆)
▲《丰收节》 崔鹏飞(乌海)
▲《旗袍秀》 尚 野(邢台)
▲《浪花袭来》 赵 波(哈尔滨)
▲《祈 盼》 李 晶(哈尔滨)
▲《漓江渔翁》 武晓刚(江苏)
▲《大约在冬季》 郭春雨(双鸭山)
▲《美人鱼》 陆贵生(上海)
▲《海口天后祀奉》 孙久革(牡丹江)
▲《七仙岭下黎族乐》 徐健中(上海)
▲《幸福时光》 张广祥(石家庄)
▲《梨园天使》 丛红军(长春)
▲《花季少女》 黄 平(大庆)
▲《佳 丽》 罗 捷(景德镇)
▲《草原妹妹》 张 静(重庆)
▲《精编细琢》 李淑梅(哈尔滨)
▲《制 伞》 王向群(温州)
▲《老牛拉鱼》 李青薇(长春)
▲《吃猪头》 卢 贵(哈尔滨)
▲《将进酒》 张长流(新疆)
▲《你是在拍我吗》 傅金城(北京)
▲《欢乐竹竿舞》 高文杰(吉林)
▲《莺歌海盐场赶盐人》 李 萍(遵义)
▲《风雪夜归人》 胡可模(哈尔滨)
▲《老毡帽》 张晓萌(江苏)
▲《秦人秦腔》 权康虎(西安)
▲《变 脸》 张大悟(哈尔滨)
▲《瑜 伽》 陈东顺(江苏)
▲《少年速滑》 魏跃峰(信阳市)
▲《向前冲》 刘利君(伊春)
▲《褐翅鸦鹃》 郗正福(哈尔滨)
褐翅鸦鹃是鹃形目杜鹃科属的鸟类。俗称红毛鸡。黑色的嘴较为粗厚,尾羽呈长而宽的凸状。雌雄同色,通体除翅和肩部处全为黑色,头,颈胸部门人耀蓝色的光泽,胸,腹尾的内侧为栗色。
褐翅鸦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在远东,巴基斯坦,中国东南部。本图拍摄于三亚临春岭。
▲《喜上眉梢》 李 震(北京)
▲《紫 貂》 王长军(哈尔滨)
▲《甜蜜蜜》 贾京年(北京)
▲《幻 影》 郭秋召(呼和浩特)
▲《追 光》 孙志军(沧州)
▲《难逃一劫》 顾玉玺(北京)
▲《调 皮》 钟勋章(呼和浩特)
▲《雪 后》 王 东(长春)
▲《苍 鹰》 常俊丰(北京)
▲《笨鸟先飞》 崔凤翔(齐齐哈尔)
▲《冬 日》 刘秀彬(哈尔滨)
▲《中华秋沙鸭》 赵青彦(长春)
▲《我在你之上》 宋家庆(大庆)
▲《蓝色小精灵》 杨焕茹(北京)
▲《攻 击》 卢兆海(绥化)
▲《褐翅鸦鹃》 刘绍中(沈阳)
▲《黑枕黄鹂》 李世全(齐齐哈尔)
▲《谦 让》 孙希谦(大兴安岭)
▲《莲塘池鹭》 宫希良(抚顺)
▲《你踩到我了》 王选永(大庆)
▲《采 花》 周 强(沈阳)
▲《它在丛中笑》 杜安民(新疆)
▲《下面有危险》 李和林(北京)
▲《精 灵》 夏志英(北京)
▲《争上游》 李金昌(七台河)
▲《蓝须夜蜂虎》 吴 光(抚顺)
▲《飞》 张淑芝(哈尔滨)
▲《黄腰太阳鸟》 郑永在(北京)
▲《翠鸟》 闫建惠(石家庄)
▲《文须雀》 张志波(大庆)
▲《倒 影》 高文仲(北京)
▲《好运角天鹅》 权 哲(石家庄)
▲《炮仗花开》 罗长林(长春)
▲《欢乐的歌》 赵景军(哈尔滨)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蒋树云(山东)
本栏目已推出我协会第87位摄影师
本期推出的我协会摄影师是:蒋 励
摄影简介:蒋励(网名:云母),三亚旅琼摄影家协会会员。
摄影感悟:我喜欢摄影,我的摄影启蒙于小时候家里的一台老式照相机,那时我对摄影的理解仅限于它是将青春和快乐定格在底片上的工具。直到2016年,即将退休的我走进老年大学,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才真正懂得摄影是一门光与影的艺术。
2021年,我偶然接触到动物摄影,立刻深深地吸引了我。
拍摄动物,有许多不确定性。不仅需要事先了解被拍摄动物的生活习性,同时也考验拍摄者的忍耐力、磨练性格。既有苦等一天杳无踪影的懊恼,也有拍到精彩画面而与同伴分享的喜悦。拍摄时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个点上,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
为了拍摄环颈雉,我曾连续蹲守近百天,拍摄几万张照片,多角度、多焦段抓拍环颈雉的生活画面。
动物摄影,让我锻炼了身体、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增添了乐趣,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 《沙 舟》
▲《奈曼旗十五的夜空》
▲《牧太阳》
▲《月亮悄悄爬上来》
▲ 《月牙泉》
▲ 《自然之窗》
▲ 《顽强的生命》
▲ 《高铁驶入咱家乡》
▲ 《标准照》
▲ 《舐犊情深》
▲ 《幸 福》
▲ 《筑巢忙》
▲ 《这是我的地盘》
▲ 《红嘴蓝鹊》
▲ 《双鹊图》
▲ 《鹊上枝头》
▲ 《美餐》
▲ 《双雀闹春》
▲ 《人呢?》
▲ 《金鸡独立》
▲ 《育儿忙》
▲ 《偷袭》
如果您是旅居海南的候鸟型摄影家、摄影爱好者,请加微信号:19907622784 好友,加入三亚市旅琼摄影家协会群,借助微信平台,把您的大片晒出来,分享您的摄影作品与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06-09 来源:本网
01-05 来源:市场舆情
07-30 来源:绍兴头条网
11-01 来源:华夏民生网
05-10 来源:陕西市政网
10-26 来源:δ֪
03-23 来源:δ֪
01-03 来源:δ֪
03-16 来源:δ֪
11-23 来源:δ֪